连日来,镇康县聚焦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筑巢”、激活在外人才“架桥”、精准招引适配“小商”,为解决家门口的就业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盘活闲置资产“筑巢”
在镇康县南伞镇白岩村泼水广场旁,过去闲置的厂房紧锁的大门被打开。德昂族村民姚新美路过时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听说这里马上要变成电子产品加工车间,我已经报名了,空闲的时候就能来做点零活,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小。”言语中透露出对“家门口”就业的渴望。
面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增多和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压力加大的现状,镇康县依托基层党组织盘活闲置资产,将“沉睡资产”变为“招商资本”,对闲置的资产进行系统摸排登记,择优筛选区位便利、空间适宜、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场地,纳入“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备选库,并通过精准对接劳动密集型、技术门槛适中的小型加工企业,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与其费力气新建,不如把现成的资源用活用好。”南伞镇白岩村党总支书记穆文申介绍,“我们这里的厂房位置好,村里已经提前进行了清扫整理,水电都是通的,企业进来只需要稍加改造就能投产,节约了很大的投资成本。”在南伞镇白岩村桃子寨自然村,闲置的场所也正经历着新生,村干部们带头清理院落、检修水电通路,早早就做好了迎接“新主人”的准备。
激活在外人才“架桥”
在外人才库也成为了“招小商”的“金钥匙”,为精准招引企业,镇康县依托在外人才库资源,积极构建“人才+产业+企业”精准对接机制,对在外人才进行分类建档,重点筛选出在电子产品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人脉资源丰富、熟悉产业发展的本土在外人才,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精准推荐目标企业。
今年4月,镇康县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先后赴重庆、广西、保山、瑞丽等地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招商考察。为切实打消企业顾虑,招商专班不仅详细介绍镇康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规划,还积极邀请企业代表到镇康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发展规划、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情况,让企业直观感受镇康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
在招商过程中,镇康县不仅注重“硬环境”建设,更着力提升“软服务”水平,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提前全覆盖摸排有就近务工意愿的本地劳动力可随时上岗。同时,还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切实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成为助推项目落地的“定心丸”。
“通过在外人才架桥铺路、以暖心‘软服务’做保障,让更多企业看到了镇康的发展潜力和诚意。下步,我们将做实做细各项服务保障,真正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镇康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袁中泽说。
精准招引适配“小商”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精准对接,“招小商”取得了初步成果。成功引进6家企业相继落地,涵盖电子线圈代加工、手机电子配件、喇叭加工、服装等多个领域。目前,企业的生产设备正在紧张采购和调试中。“镇康发展潜力很大,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即将到镇康落地的企业负责人、在外人才的罗建光说。
“村里有了生产线,农忙时也能顾得上,比出去外面打工强多了。而且离家也很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饭,一举两得。”村民张春花充满期待地说。
根据初步规划和企业用工需求,招引的6家企业全面投产后,预计可直接吸纳本地300余名劳动力就业,前期摸排出有就近务工意愿的村民,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村民们陆续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农、务工、顾家“三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