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绣花是爱好,现在就要成增收本领了”近日,在镇康县木场乡打拢村民族刺绣培训班现场,村民李改妹在结业展示会上举着新绣的图案,笑容灿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镇康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将监督推动乡土人才技能培训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紧盯人社、民宗、文旅等职能部门责任落实,以有力监督促进技术培训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让乡土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领头雁”。
在木场乡打拢村这个布朗族村寨里,曾经面临失传的刺绣技艺如今重新焕发活力。过去,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市场对接,许多绣娘空有手艺却难以变现,年轻人更是不愿学习这门费时费力的传统技艺。县纪委监委在乡村振兴专项监督中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向县人社局发出工作提示,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在监督推动下,县人社局联合多个部门,邀请民族刺绣传承人深入村寨,采取“小班制”“手把手”教学,不仅传授技艺,还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帮助绣娘们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培训结束后,纪委监委持续跟进监督,推动相关部门搭建电商平台,帮助绣娘们打通销售渠道。如今,这些精美的刺绣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绣娘们的收入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返乡学习这门传统手艺。
除了传统手工艺,该县纪委监委还关注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在实际走访中,纪委监委发现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县纪委监委约谈相关责任人,要求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优化培训方式,采取“点单式”教学,根据农户需求精准设置课程。同时,强化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组织农技专家定期回访,确保技术落地见效。一位参加培训的种植户感慨道:“以前听课像听天书,现在专家直接到地里教,怎么施肥、怎么防病,一学就会,今年我家果园的产量提高了不少!”
为确保培训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县纪委监委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技能培训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查处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群众身上。同时,推动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将参训人员就业创业情况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重要标准,倒逼相关部门提升培训质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我们就是要通过精准监督,推动技能培训从‘形式化’走向‘实效化’,让更多乡土人才脱颖而出,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紧盯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以监督促落实,以落实促发展,让乡村真正成为人才汇聚、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