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康县军赛乡,当站在雪竹林大山葱葱郁郁的山巅,眼前浮现的是一幅滇西南边陲的壮美画卷,在这片让人流连忘返的红土地上,德昂族的古歌与佤族的木鼓声交织,拉祜族的芦笙与汉族的山歌共鸣,而在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上,一种更深刻的力量正喷薄而出,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的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抽枝散叶。
1950年,镇康县军赛乡茶铺丫口的枪声刺破长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为解放这片土地,与残匪鏖战两天两夜,当副排长的身躯倒在红土地上,当重伤战士的鲜血浸透山岩,“打土匪包包”从此不再只是一个地名,它化作一座血肉丰碑,刻下了“为谁牺牲、为谁战斗”的信仰答案。
今天,当我们抚摸茶铺丫口的纪念碑,擦拭碑文上的晨露,那场战役从未远去,军赛乡的党员群众每季度在此集结,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白发老人讲述“没有路的年代,党员用双脚为村寨踏出道路”的故事,这份“把生的希望让给人民”的抉择,正是精神谱系最滚烫的注脚。
走进新时代的镇康县军赛乡岔路村,德昂族纹样的屋檐下挂着“秤砣”铁艺,它不仅是廉洁的象征,更是“公平秤量民心”的承诺,在这里,123户德昂、佤、拉祜、汉族同胞,用十年时间将贫困山村蜕变为“全国民族特色聚居村”,他们的秘诀写在那份亲手签订的《新时代文明公约》里,“讲团结”在“民族团结书屋”共读,在“民族舞蹈我来跳”活动中牵手旋转,“谋发展”合力打造冬春蔬菜产业园,让橡胶、坚果变成“致富金钥匙”,2023年人均收入突破17038元, “守清廉”家家户户门栏悬挂廉政警句,时刻提醒“心正则秤平”。
在军赛乡岔路村拉祜族人家周小伍的庭院,栀子花与万年青簇拥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硕果。她常说:“干净过日子是习惯,更是骨气!” 这方“美丽庭院”正是精神谱系的微观镜像,以勤劳塑形、以美德铸魂。而这样的“庭院哲学”已燎原成势,党员带头推行“门前三包”,村民争创“绿美村庄”,乡村教师将剿匪故事编入校本课程,学生在“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中诉说家国情怀,从“收信小广场”的民主议事,到“清廉小站”的群众监督,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日常烟火,在“党员作表率,群众齐参与”的共振中生生不息。(通讯员 罗鸿迪 汤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