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军赛乡地处滇西南边陲,群山环绕,南汀河穿境而过,这里降水丰沛滋养沃土,这里严峻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威胁也让当地党员群众年年都要面对如期而至的防汛“大考”,活跃在当地的各村驻村工作队风雨中挺起的“红色脊梁”,早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防汛减灾最可靠的“主心骨”,将“驻村”优势转化为“助安”实效,摸索出一套具有军赛特色的防汛减灾“驻村经验”。
“活地图”+“铁脚板”织密隐患排查“防护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住得近、情况熟”的优势,变身“活地图”和“移动监测站”,队员们熟练运用民族语言和方言,与村组干部、地灾监测员组成联合巡查队,对22个灾害监测点和山洪沟渠、老旧房屋、沿河低洼地带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累计320余次,排查出隐患22处,完成整改22处,深入农户家中、围坐火塘边用“家常话”倾听群众对往年灾情的回忆、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收集“第一手”隐患信息100多条,详细记录“民情日志”和隐患台账14份,驻村队员24小时保持与乡防汛指挥部、气象部门紧密联动通过村组微信群、大喇叭“双语”广播、甚至敲锣喊寨等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开展宣传和叫应30余次,争分夺秒跑赢“灾害波”。
“急先锋”+“贴心人”筑牢生命财产“安全堤”。驻村工作队在防汛减灾工作中总是冲锋在前,成为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的“急先锋”和安抚群众的“贴心人”,共创新联动开展的“雨夜敲门”行动17次,打着电筒、踩着泥泞蹲点式日夜驻守11次,防汛减灾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和习惯,设置警戒线、疏导交通、抢通便道、搬运沙袋加固险工险段更是成为了每个驻村工作队员的基本功,在防汛救灾一线是最严谨的冲锋队员,在安置区域更是“服务员”和“心理辅导员”。
“智囊团”+“播种机”构建防汛减灾“长效链”。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智囊团”作用,将防灾减灾理念和技能深植乡土,把“土办法”融入“新方案”,驻村队员协助村“两委”修订完善村级防汛应急预案,推广“结对子”帮扶、“明白卡”入户、“小演练”常态等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与152名特殊人群、136名避险隐患人群结成帮扶对子,发放防汛应急“明白卡”2400多份,协同联动各村开展应急演练43场次,开设的6处“防灾减灾微课堂”实现了用“小课堂”传授“大技能”的功能,真正让人民群众以技防灾、以技减灾,实现了减灾与发展的“双赢”。(通讯员 罗鸿迪 汤建强)